历经非典甲流 如今再战“新冠”呼吸“梦之队”:35天冲锋在前守望生命 | |||||
|
|||||
历经非典甲流 如今再战“新冠” 呼吸“梦之队”:35天冲锋在前守望生命 ——武汉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团队的先进事迹
本站讯(武汉市中心医院李蓓报道)抗“非典”、战“甲流”,专攻呼吸介入为气道治堵化险,17年来,素有湖北省气管镜“梦之队”之称的武汉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一直在为守护生命通道而战,如今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型肺炎疫情,“梦之队”又一次吹响集结号,160人35天协同作战,日夜冲锋陷阵,挺在“战疫”最前线,帮助危重呼吸疾患闯过生死关,用耐心抚慰重燃患者信心,守护好每一个家庭的责任与希望。 生死坚守 七旬呼衰婆婆顺利“闯关” 半个月前一天晚上十一点多,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发热门诊收治了一名73岁的婆婆。前来会诊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值班医生发现,患者呼吸窘迫,全身冰冷,神情淡漠,血氧饱和度只有70%左右。随后的CT检查结果显示,老人的双肺被病魔几乎完全“侵蚀”。一旁的家属情绪激动地要下跪:“医生,求求你们救救我妈妈吧!”了解到患者的危急情况,作为医院新型肺炎救治专家组副组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党支部书记、科主任胡轶迅速做出判断,需要尽快上呼吸机,加强生命支持! 老人被迅速转入监护室隔离病房。针对危重病患,呼吸治疗师、主治医师、专科护理组成的“一人一方案”救治团队实时跟进,调整治疗方案。经过高流量吸氧,发现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并没有明显升高,医护人员马上给予了无创呼吸机,精准调适呼吸机参数,没过多久,婆婆的血氧饱和度终于升了上来。情况一天天也好转,再过几天各项指标如何检测达标,老人就能顺利出院了。 “治疗这类重症病人,最重要的是要‘守’。”胡轶主任介绍,每隔半个小时要去观察患者呼吸机的情况,有的患者病情反复,血氧饱和度数值不停报警,需要想法设法适时调整机器参数,同时又要确保患者的耐受,当呼吸机上的血氧饱和度数值达到90%到95%时,我们才能离开一会儿。只有坚持不懈地守在患者身边,才能保证患者的生命。” 医护给患者开“心灵处方”:“不要怕,信心比药物更重要” 在每天的查房中胡轶和同事发现,不少患者精神焦虑,意志低沉,常常带着恐惧的问医生:“我会不死啊!”“我这病还有希望治吗?”尤其是三四十岁的中青年患者容易情绪低落,陷入绝望心理,他们大多是家里的顶梁柱,承受着疾病带来的折磨和巨大的精神压力。 一周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隔离病房收治了一名新型冠状病毒患者,42岁的罗先生(化姓)。刚进监护室,体温升高,血氧饱和度不断下降。在使用无创呼吸机时,罗先生非常恐惧,胡轶发现他的呼吸频率加快,出现了人机对抗,如果再这样下去呼吸机将不会起到任何效果。“不要怕,一开始会有些不适应,不要紧,慢慢来,呼吸机是帮助你呼吸的。”在胡轶和同事的安慰下,罗先生的情绪渐渐平稳,呼吸的节奏也慢慢恢复到与呼吸机协调的频率。 三天后,胡轶带领团队查房时,罗先生难过的问他:“胡主任,我好难受,感觉脖子被人掐住无法呼吸,我该怎么办啊,我还出的去吗?”。胡轶走到他床边对他说:“我完全能体会你的感受,这个病就像爬山,一定要有信心,不要怕,我们会和你一起努力加油,一起慢慢爬过这座山,就能战胜病毒。”终于,在胡轶和医护人员每天轮番接力的鼓励下,患者的情绪渐渐稳定,通过积极配合治疗,病情逐渐好转。 据了解,每次面对这类情绪不好的患者,胡轶和同事查房总会多啰嗦几句,跟他们喊话说“一定要打起精神,吃好睡好,才有力气斗病毒,这比单纯的药物更重要!”有些患者半夜因紧张焦虑而失眠,医护人员也会细心劝慰,努力让每一位患者有一个稳定的精神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老将”、“新兵”为生命而战:“为了患者我们都可以“忍” 在抗击疫情一线,从60后到90后,从抗击“非典”、“甲流”的“老将”到第一次参与“战疫”的新兵, 160人医护团队紧密团结,为生命接力、冲锋在前,默默付出,即使再艰难的时刻,他们始终保持微笑,义无反顾。 2003年“非典”爆发,科室赵苏主任临危受命,成为武汉地区第一位踏入非典隔离病区的呼吸内科专家,在隔离病房工作了36天。面对这次突如其来的新型肺炎疫情,赵苏近一个月始终奋战在一线,带着科室的年轻医生查房、会诊,他还以专家的身份参与了武汉市新型肺炎社区防治技术规范的制订。 “再艰难的时刻,我们也要保持微笑,去迎接曙光的到来!”大年初一凌晨0:55分,在救治一线的武汉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党支部书记、科主任胡轶在朋友圈写下了这句话。除了点赞的,周围关心的朋友看到这句话,纷纷留言“他们放心了,因为胡主任又‘满血复活’了。” 从2019年12月29日起,胡轶接连35天连轴转,每天来回奔忙,进行排查、参加会诊、讨论危重患者的治疗方案等,没有一天休息。如今,他每天的工作时间在16个小时左右,经常忙到晚上九、十点才能吃晚饭,凌晨1点多才能睡觉,忙起来熬过两个通宵,一个月不到瘦了13斤。说起每天穿着防护服、长时间戴着口罩,脸颊和鼻子都被磨破了皮,胡轶两次哽咽。而对于胡轶来说,最想念的是家里年迈的双亲、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儿子,因为工作,他已经很长时间没看到家人了。前两天他实在想家人,借回家拿换洗衣物的机会,没敢上楼,就让妻子给她放在楼下,让家人站在7楼的窗外边让自己看一眼。“当抬头看到10岁的大儿子和1岁半的小儿子在窗边跟我招手叫‘爸爸’时,我的眼泪一下涌了出来……” “在这场抗击新型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战斗中,如果医务人员都退缩了,那谁来保护病人呢?所以我们必须义无反顾地冲上去,这是我们的使命。”胡轶表示。 结束了一上午忙碌的工作,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党员倪芳和1993年的护士袁婷走出隔离病房。脱下一层层连体的防护服、隔离衣……当摘下口罩的那一刻,脸上原本洁白的皮肤已被勒出红红的印子。“轮班8小时左右,因为长时间戴着口罩,甚至把两侧脸颊和鼻子的皮肤都磨破了。”隔离病房护士长倪芳说。 据了解,为了挤出时间救治更多的患者,护士们在工作时不敢上厕所,5个小时没喝一滴水。由于防护服不透气,穿着较为闷热,她们浑身被汗水湿透,嘴唇干裂。护士们只有每天交班后脱下防护服,才能补充水分。不过,为了让患者都好起来,我们不在乎,一切可以“忍”,“相信所有人一起齐心协力,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硬仗”。 “患者的鼓励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 “王医生你好,我是你的老患者,此刻也许你正在抗疫第一线,辛苦了!看到你就像看到我儿子的那种感觉,我以母亲的心愿,真诚的希望你防护好自己,祝福你平安无恙……期待美好的春天快快到来。”1月30日晚上10时许,武汉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王亮朝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里,意外收到了一位老患者发过来的加油短信,简单的几句话,让他感觉十分温暖,充满力量。 不少患者见到医务人员不辞日夜地奔忙,都纷纷点赞鼓励,这也让他们深受感动。有的患者说:“等我好了,我一定要回来看你们的,一定要好好感谢你们!”有的患者也细心提醒:“医生,你们也要吃好点!”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师朱珊说,自己在疲惫忙碌之外,更多的是感动,“每回查房时,我都会收到诸多患者的关心与叮嘱,这也增加了我们前进的动力。希望所有的病人都能早日康复!” 胡轶表示,医患本是同一战壕的战友,只要医患共同努力,并肩战斗,相信一定会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书法题词:袁永林(白求恩精神研究会会长) 责任编辑 蔡国军 |
|||||
|
白求恩精神研究会 京ICP备16027503号
电话:010-82089470 地址:北京西四环中路59号
邮编:100039 E-mail:byh931111@163.com
网络技术信息中心:北京国钜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1号学院国际大厦907B 邮编:100191 邮箱:contactus@guojust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