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 镌刻在生命里的小汤山记忆 | |||||
|
|||||
往事 镌刻在生命里的小汤山记忆 作者:张雁灵 2020年1月23日,湖北省决定参照2003年北京小汤山医院模式,在武汉市建立两所大型传染病医院,以解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住院难题。在武汉市蔡甸区火神山医院建设大会战的工地上,悬挂着大幅标语:发扬小汤山精神,高质量、高标准、如期完成医院建设。小汤山医院是什么模式?小汤山又是什么精神?近日,中国医师协会原会长、时任小汤山医院院长、党委书记的张雁灵撰文回忆了17年前小汤山医院惊心动魄开展建设和救治的过程。 ——编者
突遇非典,北京医疗系统告急 2003年1月2日,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收了一名来自河源的肺炎病人:持续高热、干咳,X线透视显示阴影占据整个肺部,使用各种抗生素无效。河源当地医院救治过该病人的医务工作者中,先后有8人被感染发病,症状与病人相同。专家们给这名患者临床诊断为“非典型肺炎”。这是将2003年流行的“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称为非典的首次亮相,被称为中国内地第一例非典型肺炎的报告病例。后来,又有人将其英文单词的首个字母连接起来,简称“SARS”。 3月1日凌晨,当人们还沉浸在睡梦中时,一辆山西120急救车驶进北京。一名27岁的山西太原籍女子由于多日持续高热不退、呼吸困难,在山西省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魏东光亲自护送下,住进了解放军总医院。也正是在这一天,北京与非典相遇,首次拉响了非典警报。 中小学停课、高校封闭式管理、公共场所定时消毒,大型活动取消或推迟、娱乐场所暂停经营、对所有进出北京的乘客实施防疫检验……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北京多家医院发现了相同症状的非典病人,多名医护人员被感染。 突遇非典袭击,北京的医疗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病床告急!医护人员告急!定点医院告急!病床缺口近2000张,医护人员严重不足,许多确诊的“非典”病人只能滞留在门诊室。如何补充新鲜的医疗力量?如何平息公众不断涌现的恐慌? 新建一所临时传染病医院,已成为北京别无选择的选择。 4月29日,全市累计收治非典病例2705人。危急时刻,中央军委指示,紧急组织军队医护人员支援北京,组建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 这是一支从全军13个大单位114所医院抽调的队伍,年龄最大的57岁,最小的19岁,有博士生51人,高级技术职称110多人。其中有的是夫妻、兄弟、姐妹一起上阵,有的把遗书悄悄写好留在家中,做好了为抗击非典献身的准备。大家都是陌生的,没有熟悉的过程,没有磨合的时间,甚至来不及彼此问候一声。医院党委组建的第二天,就成立了41个临时党支部,169个党小组,使这支合成军迅速召集到一起,形成了战斗力。 创造奇迹,7000多人的七个不眠之夜 4月22日下午,国务院对北京市的请示作出明确批复。国家紧急征用昌平区小汤山附近土地,用于建设非典定点医院。小汤山医院从决策、研究、勘察、拍板到开工,一天内完成。这就是后来被多方媒体和民众所称的“小汤山速度”! 从4月22日深夜接到命令开始,在施工现场没有饮用水、没有地方住、没有办公条件的情况下,六大建筑集团联合各系统7000多名施工人员和500多台机械,经过七天七夜不停奋战一个耗资2亿元,占地40.3公顷,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拥有1000张床位和多台CT机、X线机等大型医疗设备的世界最大传染病医院主体工程建设完工。七天七夜,工人们吃住在工地,面包、火腿肠和矿泉水就是一日三餐,困了找一块空地身子一歪,呼噜响起……他们,太累了! 与此同时,总后勤部卫生部一个精干的小汤山医院筹备组也迅速成立。72个小时内,所需重点药品和医疗物资全部到位,全国都为小汤山医院开辟了“绿色通道”。 5月1日,当第一批非典病人从北京各大医院转到小汤山医院时,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座颇具规模、设施齐全的大型传染病医院:每间病房约15平方米,房间内安装了供氧、送风、呼叫系统和紫外线消毒灯、负压吸痰等设施,还有可淋浴的独立卫生间和电视、电话、空调等电器。 用科学和责任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疫情如火,形势逼人。危难当头,1000多名军中白衣勇士挺身而出奔赴小汤山。尽管他们并不知道将要担负的艰巨任务是多么危险,但是他们知道军人的使命在战场。 在污染区,给病人输液、抽血时,由于厚厚的防护服和手套的影响,再加上护目镜时常被雾气模糊,很难一下子找准血管。为了达到最佳护理效果,护士长陈红想尽了办法。“要一针见血!”她给“全副武装”的护士们下达死命令。“就在我身上练!”望着护士长不容置疑的眼神,护士们含着含着泪,一次次将针头扎进这位可敬可爱的大姐身上……为了做好护理,护士们一有空就练习穿着防护服具时的护理操作。汗水一次次湿透了防护服,她们的护理技术也在汗水浸透的衣衫中一次次得到提高。 5月2日,我去病房查房时,明显感觉到许多病人对小汤山医院还存有疑虑和不信任。回来后我安排了几件事:一是要求医生护士加强与患者沟通和交流,做好患者救治工作的同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二是缩短医护人员在污染区的工作时间,每六小时换一次班;三是将我的手机号码张贴在每间病房,告诉每位患者如果有不满意的地方可以直接与我联系。后来,我再次走进病房,先后与50多位病人交谈。这一次听到的全是他们发自心底的感激。 个体化治疗是小汤山医院救治非典患者的“特色”。医院成立了专家组,对每位患者的治疗都需要专家组讨论形成意见。转入小汤山医院的患者中,由于有的在院外治疗不规范,有的使用了大量激素等,给后续治疗带来不少困难。如果对这些非典患者不能实施及时有效的治疗,那么后果更加难以预料。我们明确提出,要科学使用激素,要坚持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患者实施救治。曾有一名非典患者,因合并肺结核导致肺部既有阴影又有空洞。治疗结核不能用激素,但治疗非典必须使用激素。在两难选择中,专家组经过深人细致的检查和分析,制订出一个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很快产生明显疗效。治疗中,各病区始终坚持对每个患者进行个例分析,针对病人的不同情况确立“个体化治疗”方案。经过专家组指导,很多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康复进程明显加快。 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以院长的名义致信全体医护人员,提出“精心救治,依靠科学,规范方案,慎用激素”的救治要求,不断完善成功有效的救治方案。医护人员先后研制出针对不同患者的“非典Ⅰ号、Ⅱ号、Ⅲ号方”,在治疗过程中,积极发挥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优势,制订出抗病毒药、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中药、保肝药等联合应用的指导性方案,有500多名患者使用了中医、中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用爱心和亲情共同架起生命的桥梁 白色而宁静的病房里,没有亲人的探视与问候,医护人员成了惟一能与患者交流的对象。她们深深理解非典患者这种孤独的心理,只要有时间,就尽量在病房里与病人多呆一会儿。并对患者说:“有困难,就按铃呼叫我们!想家人了,就把我们当作你的家人吧!” 在小汤山医院,非典患者对医护人员说得最多的字眼就是“谢谢!”有位患者妻儿为了感激医护人员给了亲人第二次生命,亲手折叠9999只千纸鹤,送给病区医护人员。污染区的病房也并非外界想像的那样死气沉沉,这里经常会有笑声传出。康复期的患者会主动帮着医护人员发饭、洒水、打扫卫生,每天主动报告体温,定时开紫外线灯消毒。当医护人员靠近时,他们会马上戴起口罩,把头扭向一边。由于彼此间不能握手,病人表示感激时往往将双手抱于胸前行个“拱手礼”。一时间,这一从中国古代延续下来表示敬重和感激的动作,成了小汤山医院最流行的礼节。一位参加工作不久的护士感慨地说,以前从未直接感觉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这么高尚,这么受患者尊敬。 用制度和军规实现院内零感染 院党委提出的目标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确保院内零感染。为了实现医护人员零感染打赢这场与非典的遭遇战,就必须用非常方法、非常手段。医院党委与各大单位带队领导、各病区主任、护士长签订《预防院内感染军令状》,全体医护人员要写保证书,保证不发生院内感染。军令状上明示:如果发生感染,就地免职:退回原单位。有人不愿意签,也有人提出保留意见或附加限制条件。作为院长,我不得不硬起心肠,“不签好办,不敢立军令状就退回原单位,让单位换一个敢立军令状的人来。” 战场虽然不见硝烟弥漫,但生与死的搏杀处处可见。为确保完成任务,整个病区必须严格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我们成立了预防院内非典感染督导办公室,设立了督导员。 4天时间,《小汤山医院院内预防感染工作规则》《小汤山医院出入流程》《小汤山医院防护守则》等督查制度相继出台。这套制度对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各项工作流程、各种消毒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统一规范、统一标准。这套制度共计3章24节,约8000字,被印刷成46页的小册子,全院人手一册。有媒体将它称之为特殊条件下的小汤山医院“军规”。“军规”还规定:违反者将受到通报批评,严重者以军法惩处。 既然是“军规”,就必须像上战场执行作战任务那样,无条件地严格遵守。督导员在督导中严格认真、铁面无私、不讲情面。负责防染工作的副院长邓传福,被个别不守纪律者私下里称为“白色宪兵队长”。但他们丝毫不放弃原则。后来有人说,正是小汤山医院铁一样的制度保证了医护人员的“零感染”。 零感染,这似乎是一项绝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小汤山医院做到了! WHO官员伸出拇指:小汤山医院,奇迹!中国军人了不起! 零感染?那么多条件优越的传染病专科医院都没能挡住非典,一所临时建起的野战化医院怎么可能创造奇迹?带着怀疑,WHO的官员和专家们踏进了被外电称为“非典病毒炸药包”的小汤山医院。 6月3日9时30分,在WHO驻京专家组组长、感染控制专家戴西里·娅普的带领下,8位来自澳大利亚、英国、荷兰等国家的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和专家走进小汤山医院,考察这座迄今为止全世界收治非典患者最多的医院。带着他们的疑惑,我陪同8位专家穿上防护服来到污染区,对医院内部的基本区域划分、预防、消毒、通风、工作流程等内容进行实地检查。前来考察的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和专家们在传染病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对病人病情、诊断治疗、心理状态及病房等方面的情况都问得非常仔细。在病房,外国专家与一位患者交谈,细致了解患者在小汤山医院的治疗、饮食、日常生活情况。这位患者说:“在这儿没有离开亲人和家的感觉,这里有电话、电视。”还指着窗外一片片盛开的鲜花说:“这里的环境非常好。”专家连连点头,对陪同的人员说:“从病人的表情就可以看出你们的医疗和服务是一流的。我们能感受到这里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戴西里·娅普竖起大拇指说,小汤山医院,奇迹!中国军人太伟大了! 专家们对小汤山医院的“零感染”给予了高度评价。戴西里·娅普激动地说,我到过世界许多国家,中国军人的自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们的能力和对民众极其负责的精神让我佩服!非典是人类共同面对的一次突如其来的危机,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与非典病魔展开了殊死搏斗,取得了显著成果。你们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对世界人民极大的贡献。 6月20日上午,一向宁静的小汤山医院从来没有像此刻这般热闹。在经历了51个非常日夜之后,小汤山医院迎来的不再是急救车的警笛声,而是被包围在鲜花、欢笑、热泪的海洋里。在悬挂着“走出小汤山一生都平安”美好祝福的医院东门口,前来为康复患者送行的医护人员早早排成两排。平日里不得不紧紧包裹在层层防护服下的白衣战士们,这一天特意齐刷刷摘下口罩、穿上军装,迎接这最后胜利时刻的到来。 兴奋!热泪!拥抱……突然间,我被身后站立的几位医护人员抬了起来,拋向天空……这一刻,两种截然不同的表情——笑容与泪水,突然间一下子涌到我的脸上…… 非典病魔终于被击退了,我们胜利了! 张雁灵在接受媒体采访 张雁灵与北京小汤山医院医护人员合影 来源:健康报(2020年4月24日第8版) 责任编辑 蔡国军
|
|||||
|
白求恩精神研究会 京ICP备16027503号
电话:010-82089470 地址:北京西四环中路59号
邮编:100039 E-mail:byh931111@163.com
网络技术信息中心:北京国钜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1号学院国际大厦907B 邮编:100191 邮箱:contactus@guojust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