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无疆 铁军无畏
发布日期:2010年10月12日

大爱无疆 铁军无畏

                    李 巍

      在汶川地震救援中,北京急救中心发挥了突击队、生力军作用,曾被四川省卫生厅、当地民众和新闻媒体喻为医疗救护的“铁军”。青海玉树发生地震后,北京急救中心又一次奔赴一线,救死扶伤,进一步弘扬了“铁军”精神。4月14日,北京急救中心选派108名急救人员、25辆救护车组建医疗队前往玉树执行救援任务,出色完成了转运伤员、灾区防疫、伤员护理、巡诊服务等任务,共转运伤员311例,为2000名受灾群众送医送药,被上级授予全国“工人先锋队”称号。

  一、反应迅速,组织坚强

  接到上级指令后,急救中心党委在第一时间成立抗震救灾领导小组。4月15日凌晨5时,全体人员集结到位;9时400多万元近百种药品、器械、物资准备完毕,14时登上奔赴灾区的火车。为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委决定成立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一上火车,党支部立即召开会议,对党员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党员要以身作则,带动队员完成各项工作。由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广泛认可,吸引了很多队员向党组织靠拢。救灾期间,有16名队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二、连续作战,不辱使命

  4月17日,救护车经铁路运输到达西宁,全体队员立即装卸物资向玉树进发。经过800多公里, 18小时的连夜跋涉,第2天早晨终于到达玉树。同志们没有片刻休息,搭帐篷、搬物资,架设备。此时不断有受伤灾民运到,队员们马上展开救护,连续奋战44小时,及时将急救医疗服务送到伤病员身边,打响了抗震救灾的头一仗。
  之后的日日夜夜,很多重症伤员通过我们安全转移到后方医院;在受灾群众安置处,通过及时有效的消杀工作,避免了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我们还多次前往海拔4000多米的村庄送医送药。玉树老百姓纷纷竖起大拇指说:“北京急救中心,对我们的帮助实实在在,我们在心里记下了!”

  三、心系灾区,无私奉献

  4月的玉树气候变化无常,夜间气温均在零度以下,队员们没有足够的帐篷,只能3个人裹着1条毛毯入睡。高原缺氧使许多队员经常头痛,每晚只能勉强入睡两三个小时。但他们每天仍然斗志昂扬地战斗在救援一线。在确定第一批返京名单时,大家都相互谦让,把艰苦留给自己。
  李贝医师的父亲已被诊断为肺癌晚期,他听到组建医疗队消息后,没有丝毫迟疑,甚至没有告诉家人,就报名参加了医疗队。而老人则怀揣着对儿子深深的牵挂,在这一期间离开了人世。调度科郭增勋主任到玉树当天就患了重感冒,只能靠吸氧、服药勉强维持。但在白天执行任务时,他仍然一丝不苟,全身心投入,大家看出郭主任说话的语速比往常慢了,队员们心疼地说:“这几天,主任就这么一直硬撑着工作”。郭主任却说“只要我活着,就要坚持下去”!医疗队驾驶员、修理员经受了高原缺氧的考验,安全行驶4.6万公里。59岁的郑晓瑛师傅,经常边吸氧边修理,保障了20多辆急救车的正常运转。

  四、团队合作,协调一致

  后勤组的同志废寝忘食,周到细致地工作,及时补充一线人员的生活用品。急救司机白天转运伤病员,夜里护送护士上夜班。保障人员积极想办法为一线人员调剂伙食,安排住宿。
  中心党委、领导始终惦记一线,每天数个电话询问情况。中心工会及时组织人员慰问家属。院办公室连夜搜集发送有关高原病、鼠疫、人员防护等材料。留守职工主动承担前方队员的工作,行政科室人员充实急救一线,保证值班车辆不减。在那段日子里,中心急救人员把抗震救灾精神投入到医疗服务工作中,将爱国热情转化成奉献本职的动力,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实践证明,此次跨省救援,展现了北京急救中心高水平的应急救援和团结协作精神,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卫生部副部长刘谦分别到驻地慰问医疗队员,赞扬北京急救中心医疗队是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

                      作者系北京急救中心党委书记
 

下一篇: 玉树有一支叫西京的医疗队
上一篇: 着眼“四个特点”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时效性

白求恩精神研究会 京ICP备16027503号

电话:010-82089470 地址:北京西四环中路59号

邮编:100039 E-mail:byh931111@163.com

网络技术信息中心:北京国钜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1号学院国际大厦907B 邮编:100191 邮箱:contactus@guojust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