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森林
发布日期:2011年08月03日
走进大森林
 
    1911年9月中旬的一天,二十一岁的白求恩来到多伦多“营地读书协会”所在地,想谋求一份工作。当时这个协会的发起人阿尔福德牧师正举办采木区工人读书活动。他认为上帝赐予了每个人受教育的权利,为了丰富采木区伐木工人们乏味、单调的生活,让他们摆脱以赌博、酗酒等方式来消磨时光的环境,阿尔福德招聘有文化的青年,前往偏远的大森林与伐木工人们一起工作,同吃同住,并教授文化。白求恩递上了自己的报名表。
    阿尔福德上下打量着这位高个子的青年,轻轻拍拍他的肩头:“这
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一周要工作六天,每天参加近十个小时的伐木,晚上还要负责指导工人们学习,而工资每月是二十加元。怎么样?’’
    如此繁重的工作和不高的薪金是白求恩始料不及的,他有些踌躇。
    阿尔福德望着他,眼睛里流露出挑战意味的目光。白求恩抬起头,在和阿尔福德对视的一刹那,内心陡然有一股不可名状的冲动,“阿尔福德先生,我可以接受全部的条件。”
    奔腾的河流,深邃的峡谷,与草原毗连而渐渐隆起的山脊上,大森林构成了深沉的色调;山谷里响着锯声,河岸上堆起一垛垛的圆木,宽阔的河床中挤满木筏……这就是安大略省苏必利尔湖北部林区的景象。
    白求恩拿起锯子和斧头,带着教学材料投入大森林的怀抱,来到了伐木工人中间。白天他和大家一起上山劳动,将一棵棵笔直高耸的树木伐倒,修剪掉枝叶,捆绑好,用缆绳运送下山。没有几天,白求恩的手上就打满了血泡,浑身像散了架似的疼痛。
    上工的路上,一名上了年纪的伐木工人和他并肩走到一起。“嗨,年轻人,够受的吧!怎么样,用不用歇一歇?”
    白求恩感激地望了他一眼:“谢谢,我能行。”
    “嘿,好样的,我们的勇士。”不知谁在后面戏谑地喊了一句。人群里发出一阵善意的哄笑。
    夜幕降临了,已经劳累一天的白求恩强打精神,走进木板搭起的工棚里,站在一张简易的讲台旁为工人们上课。尽管十分疲惫,但他讲课从不马虎,从公式计算到讲解历史,直到教不识字的工人拼写识字,他都做得一丝不苟。
    很快,工人们发现从城市来的这名青年人,干起活来从不偷懒,总是抢最费力气的事做;生活上也从不挑剔,能吃苦耐劳。作为教师,他知识丰富,待人和蔼可亲,课堂上常常为一道难题不厌其烦地讲上三遍五遍,直到每一个人都弄懂了为止。
    一天早上,刚开工不久,突然从不远的山坡上传来人们惊慌的呼喊声。白求恩跑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名工人被伐倒的树木砸断了腿,正躺在地上痛苦地呻吟。周围的人们一时不知如何是好。白求恩立刻上前,将工人的伤腿迅速包扎固定起来,又指挥其他人用树枝和绳子做了一副简易担架,然后安排人将工人护送下山。看着白求恩沉着、熟练地做完这一切,在场的工人们向他投去钦佩的目光。
    渐渐地,工人们熟悉了白求恩,白求恩也熟悉了
工人们。他们的交流增多了,感情加深了。在工人身上,白求恩看到了他们公正无私的品格,领略到了他们豪放宽阔的襟怀。从工人中间,白求恩了解到爱尔兰大饥荒怎样逼着数以万计的人移居加拿大,知道了为什么在所谓“大量就业’’的时代里,工人们仍然得不到温饱。这些都是他在学校里不曾学到的东西。
    几个月后,白求恩在给弟弟马尔科姆的一封信中写道:“我和工人们有了共同的语言。和他们在一起,我感到青年人的轻浮在我身上显著减少,我学会思考‘社会’这个字眼了。”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到了第二年的初春。白求恩在林区的工作快要结束了。一天下午,阿尔福德牧师带着几个人来到这里看望大家。一见面,白求恩就和他热烈地拥抱在一起。
    “诺尔曼,干得怎么样?”
    “一切顺利,先生。感谢你给了我吃苦和挣钱的机会。”白求恩幽默地回答。
    有人提议照一张合影留念。“好主意。”阿尔福德马上拿出随身携带的照相机招呼大家。
    和白求恩编在一组工作的七名工人簇拥着白求恩来到了他们居住的那间用木板和帆布搭起的小房前,背景是茂密的杉树林,大家执意让白求恩站在中间的位置。
    白求恩叉开双腿,两手扶在腰际,脸上充满了自豪的神情。“咔!”阿尔福德迅速按动了快门,留下了这张白求恩视为永久纪念的珍贵照片。
 
下一篇: 欧洲求知
上一篇: 欧洲求知

白求恩精神研究会 京ICP备16027503号

电话:010-66931111 68219861 0201-931111 传真:010-66931111 0201-931111 地址:北京西四环中路59号

邮编:100039 E-mail:byh931111@163.com

网络技术信息中心:北京国钜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1号学院国际大厦907B 邮编:100191 电话:010-82089470 邮箱:contactus@guojustar.com